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5, No.204 110-119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组态路径与模式选择——基于全国40个典型县域的定性比较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四川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分级分类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24XD03);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成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创新路径研究”(2024CS117)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立足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多维要素协同,包括“组织—市场”驱动型、“技术—政府”赋能型、“技术—组织—政府”协同型三组核心路径。与县域功能定位匹配的是组织引领与全链跃升、科创先导与技术突围、特色增值与业态创新、功能精耕与势能聚焦、绿色发展与价值转化五类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立足县情坚持分类施策、技术赋能激活核心动能、聚链育强重视组织创新、环境支撑破除发展障碍,才能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Abstract: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ANQPF)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is a major strateg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ased on the overarching goals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ing an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The development of ANQPF relies on the synergy of multidimensional elements, encompassing three core configurational pathways: organization-market driven, technology-government enabled, and technology-organization-government synergistic. Aligned with county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re five ANQPF development models: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with full-chain upgr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led innovation with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characteristic value enhancement wit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argeted functional development with momentum concentr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with value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high-quality ANQPF development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it is essential to implement differentiated policies based on county contexts, ignite core momentum through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prioritiz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by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hains, and overcome development barriers through environmental support.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

(2)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3)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4)孔祥智、谢东东:《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与培育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5)王惠、吴惠芳:《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基于数字化养猪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6)王丹、罗章松:《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角色扮演、现实壁垒与破解之道》,《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5年第2期。

(7)高鸣、黄增:《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推进策略》,《经济纵横》2024年第11期。

(8)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9)位杰:《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依据、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向》,《当代经济管理》2025年第3期。

(10)张海鹏、王智晨:《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11)Louis G.Tornatzky and Mitchell Flesche,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exington Mass:Lexington Books,1990,pp.151-175.

(12)林辉煌:《中国县域:一个研究框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1期。

(13)朱思柱、张萌、孙洪武:《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年第12期。

(14)朱树标、胡月星、张玲玲、王文新:《县委书记胜任特征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4期。

(15)这40个典型县域案例,覆盖我国的30个省级行政区,河北、浙江、广东、海南、安徽、陕西、甘肃7个省均有2个典型案例,其它省级行政区均有1个典型案例。

(16)赵宏、马银隆:《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乡村产业融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17)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18)张利庠、田家榛、宁兆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转型》,《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0期。

(19)由于排版需要,此处不再汇报各变量单一必要性检验的具体数值,如有需要请联系作者索取。

(20)张明、杜运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应用:定位、策略和方向》,《管理学报》2019年第9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323

引用信息:

[1]尹业兴,陈婷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组态路径与模式选择——基于全国40个典型县域的定性比较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5,No.204(05):110-119.

基金信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四川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分级分类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24XD03);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成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创新路径研究”(2024CS117)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